冯奎(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、研究员)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。这不仅是未来十余年中国城市体系的“愿景蓝图”,更是城市领域投资的“方向指南”。
截至2024年末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7%,深度、高质量的城市化仍有巨大空间,《意见》将优化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置于突出位置,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任务,既破解城市发展痛点,也为万亿级城市投资划定核心赛道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,当前国家和地方正在制定“十五五”规划,《意见》从城市群基建到县城公共服务,每一项部署都有可能在规划中得以体现,因而对应着潜在的投资机遇。
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,核心可聚焦为“一个形态+两大支撑”:“城市群、都市圈”是主要空间形态,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、县城是两大支撑。这一新的框架不局限于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”,而是直指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,城市群都市圈作为主体形态,超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县城作为两大重点方向,构成了中国城市未来投资的主线和主题。
城市群与都市圈是城市投资的“核心战场”,一些重点赛道值得关注,首先是世界级城市群提质。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占全国超40%,未来投资将聚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,比如长三角的产业链协同项目、粤港澳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。二是中西部、东北等地的增长极打造,比如成渝、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1.5亿常住人口,投资重点在同城化配套,比如成都都市圈的跨市通勤路网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园区。三是各类一体化、同城化的落地项目,这类项目既能提升城市效率,也具备可持续的投资回报。
超特大城市的投资逻辑已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功能提升”,有一些方向潜力巨大。首先是核心功能强化,比如北京聚焦科技创新、上海主攻金融开放,投资将向国家实验室、跨境金融平台等高端载体倾斜。另外是非核心功能疏解配套,比如一些超特大城市制造业基地、批发市场外迁后的承接地、协同基地建设,这类项目能快速形成产能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省域副中心补位,从湖北、河南等多个省的情况看,副中心建设都谋划已久,它们预计也将是“十五五”投资的重点区域。
中小城市与县城是城市投资的“潜力赛道”,一些领域机会突出,比如,人口流入型中小城市的资源补位,比如浙江一些县城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超5万,学校、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迫切;再有,都市圈周边县城的功能对接,如江苏昆山花桥镇对接上海产业,投资可聚焦配套厂房、人才公寓;还有特大镇改革配套,像沿海一些镇扩权后,市政设施、产业园区的投资空间显著;另外,收缩型城市转型,比如辽宁阜新发展风电、黑龙江伊春打造生态旅游,这类转型项目虽短期收益较慢,但符合政策导向,具备长期价值。
《意见》对以往城市发展路径实现了“多重超越”。一是超越“单体扩张”,要求“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”,这也是为了避免城市“单打独斗”式投资,强调组团式、网络化发展;二是超越“体量之争”,如超大城市投高端载体,中小城市投配套设施;三是超越“单边增长预期”,强调城市的存量更新以及收缩式情境下的转型发展;四是超越“同质化”,强调“特色发展”,这是为了避免“千城一面”的无效投资。
城市要实现“存量提质增效”,因为这是大量有效投资的密集之地。判断城市投资的有效性,从投资效果看,一项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效提升城市的发展能力。这包括: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的能力,未来还有不少城市群都市圈项目仍将是重点;超大城市高端要素配置能力,超特大城市研发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较大,未来这些城市的科技创新项目将持续获投;县城公共服务能力、县城老旧小区、农村污水治理等一批民生项目兼具社会效益与投资安全性;特殊类型城市转型能力,资源型城市的新能源替代项目、收缩型城市的生态修复工程,虽短期回报有限,但符合政策红利,或将是长期配置的优质标的。
面向现代化的城市体系重构,本质上是一场“投资逻辑的重构”,未来城市将不再依赖土地驱动的粗放增长,而是转向“功能适配+效率提升”的精准投资。无论是城市群的一体化项目,还是县城的公共服务配套,每一项投资都需紧扣“高质量发展”主线。抓住这一逻辑,既能把握城市发展的新机遇,也能在万亿级城市投资市场中找到确定的回报路径,而这正是《意见》为中国城市与城市投资绘就的关键“蓝图”。
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