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降临,波罗的海的风吹拂着灰蓝色的海面。如果你曾站在德国北部的海岸线上,你一定能感受到那种属于大工程的肃穆气息。可惜在2022年秋天的一个不眠之夜,一切突然破碎。有那么一刻,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一条隐没于80米水下、安静输送着俄罗斯天然气的巨大钢管上——“北溪”管道,就在那里,被撕裂开来。
我原先总觉得,大案要案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迷雾,是新闻里那些离我们很远的冷硬事实。可最近德国警方在波兰抓到的弗拉基米尔·Z,却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”的感觉。有人用自己的双手,把足以让整个欧洲家庭冬夜温暖的气流,转瞬间化为翻腾海面的白色水泡。那不是别处发生的寻常爆炸,是一根牵动欧亚大陆神经的脆弱脐带,被亲手剪断的时刻。
这其实不仅仅是“抓到第二名嫌疑人”的案件进展。去年,谢尔吉·K在德国被捕时,新闻里说他是整个爆炸行动的负责人,他的供述直接把余下的6位同伙暴露在了全球追捕的风口浪尖上。总觉得那种被人盯上的滋味,尤其是曾经成功潜伏、突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的感觉,一定令人汗毛直竖。果不其然,弗拉基米尔·Z最终在波兰首都附近暴露,逃了一个多月,还是没能躲过命运的罗网。
对我来说,真正触动内心的是这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背后的故事。北溪管道,不是普通的管道。它有三根主干,每根年输气能力高达550亿立方米,工程造价足足150亿美元。哪怕用手指在桌面划一下,都很难描摹出这份规模的沉重。管道表面包裹着厚厚的混凝土,钢铁与水泥层的夹击下,爆炸的难度比想象得更大。可就是在一夜之间,这座被寄望“让整个欧洲的冬天不再寒冷”的大动脉,被那7名化身为普通游客的特工精准、干脆地炸断了。
也许你会问,像电影里的情节那么夸张,四名潜水员兼爆破手,扛着25公斤重的特制炸弹潜入八十米水下,一切真的那么容易吗?我也疑惑过。夜色中“仙女座”游艇的引擎声音刚停止,涛声与杂乱脚步融进了黑暗,他们像隐身鱼一般消失在水下。水温冷得刺骨,海压让耳膜发胀,每迈一步都像在与自己的极限较劲。最令人惊异的是,弗拉基米尔·Z不只是爆破手,他还是那一夜直面死亡与黑暗,把炸药紧贴管道安放下去的潜水员之一。25公斤炸药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够沉重了,而在极寒环境、厚重潜水服、寂静炸响之间,他要做到分毫不差地按计划完成安放任务。不怕你笑话,我想到他手指碰到管道时,大概会像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独自穿过黑夜的巷子一样,内心多少也有点慌张、紧张,甚至是茫然——只是他更疯狂,把这种紧张化成了剧烈的破坏力。
而就在88米水下,按下引爆按钮的那一瞬间,也许只有几个人屏住呼吸。巨响过后,海水被炸出一大片白沫——50万吨的天然气腾地一下喷薄而出。就像你家厨房里的煤气管一夜之间爆裂,煤气嘶嘶作响,整座小区顿时人心惶惶。更何况,这可是连接整个欧洲的燃气命脉。数据报自德国能源监管机构(FNA,2022年10月公布)德国上一年度从北溪进口了约400亿立方米天然气,约占其总需求的30%。管道一毁,德国和整个欧洲冬天的取暖、发电、工业运行都蒙上了浓重的阴影。那一刻,不只是经济损失,更是安全感和信任的断裂。
一边是国家的巨大利益与脆弱,一边却是7名以假身份踏上游艇的诀别冒险。“北溪”事件发生后,欧洲各国纷纷指向俄罗斯,俄罗斯则反指对手,世界舆论沸腾。可我愈发觉得,在破案这个层面,推理与调查固然冰冷,但对于一线警方而言,每一丝突破、每一份口供,是锲而不舍的等待,是无数夜里灯下的资料反复翻查。德国警方追查三年,终于在过去两个月连续抓到组织者和爆破手,一步步逼近答案。有人或许会觉得,一个“伊万”落网不算什么,但对于几百名警察、专家,以及千万盼望能源安全的欧洲家庭来说,这无疑是沉甸甸的希望。
至于剩下四名在逃嫌疑人,以及一人据称已身亡,调查依然扑朔迷离。我揣测德方必然会在弗拉基米尔·Z的讯问中再次打破思路瓶颈,毕竟每个细节——哪怕是技术比对、航行路线、爆破手的生活痕迹——都会逐渐拼出真相的全貌。也许很快,全世界都会看到“北溪”管道案最后谜底被揭开的那一天。
说实在的,每当我回头想起那一夜波罗的海之下发生的一切,不禁生出一种人与历史的微妙联结感。像弗拉基米尔·Z这样的人,是选择了和命运对赌,也是用自己的行动把整个人类世界推向了另一个转折口。案子终究会迎来水落石出的那天,而那些被波涛掩盖的夜色、冷静得近乎残忍的操作,都将成为一段特殊的记忆。我们所有人,或许都是这巨大谜案的见证者。而我在深夜写下这些文字时,还能隐约听到当年那游艇马达在夜色中低低轰鸣,和无数失落、憧憬与警觉混合在一起,推动着历史的齿轮悄然转动。
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