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,朝鲜战场形势陷入僵持状态。随着双方谈判破裂,美国立即集结大批兵力,向朝鲜关键门户五圣山发动猛烈攻势。
上甘岭阵地遭受了数十万吨炮弹的疯狂轰炸,炮弹密集程度远远超过了二战期间任何战役的记录,战斗异常惨烈。
直到今天,这场激烈的战役仍被纳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内容,成为众多美国军事学者热衷研究的经典案例。
这些专家们始终难以理解,拥有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七个美军营,为什么会被仅仅两个中国连队固守的上甘岭所阻。
他们往往将胜利归结于志愿军坚定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牺牲的精神,却忽略了陈赓将军亲自督建的那条绵延千里的“地下长城”。
那么,陈赓究竟是如何打造这座“地下长城”,凭借寥寥数百人的兵力,坚守上甘岭的呢?
1950年10月,毛主席发出动员令,数十万中国志愿军浩浩荡荡奔赴朝鲜,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保家卫国之战。
虽然美军在仁川登陆时声势浩大,但真正投入战场后才发现,面对志愿军远非轻松之事。
展开剩余89%一场战役结束后,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那句“感恩节前结束战斗”的狂妄预言。
不过,志愿军也遇到困境,每当即将取得胜利,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,总能巧妙撤退,躲过围攻。
尽管我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,实际战局仍处于相对被动。
当时,陈赓将军正在越南浴血奋战,但始终密切关注朝鲜局势。在越南取得阶段性胜利后,他第一时间请缨回国,主动要求奔赴朝鲜战场。
毛主席本想让他先在国内休整一段时间,待机再做打算,但看到陈赓迫不及待的神情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临行前,主席特别叮嘱:“我已和彭老总说过,到了朝鲜,你无需直接上前线作战,重点是在后方观察战局,为后续作战做科学规划。”
1951年1月,第二次战役刚结束,陈赓紧急赶赴朝鲜,参加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总结会议。
虽然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了显著成果,但胜利部分归功于出其不意的战术,以及美军对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陌生,才导致了其接连败北。
这让彭德怀感到忧虑:失去了先机优势后,未来战局将更加复杂艰难。
正当第三次战役刚结束,陈赓准备大展拳脚时,越南局势突变,急需这位“军神”回去救火,无奈他只得暂时放下朝鲜的事,重返越南战场。
陈赓离开后不久,第四次战役在朝鲜打响,这次战斗逐渐从进攻转为防守,目标是阻止“联合国军”趁机发动攻势,为后续援军争取时间。
早在2月下旬,彭德怀特地回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况。
总体来看,志愿军依旧能抗住“联合国军”的进攻,但对方装备先进,后勤保障充足,后续战斗恐将异常艰难。
彭德怀请求增派兵力和补给,特别点名希望陈赓带领第三兵团入朝支援。
毛主席鉴于战局紧要,当场批准了这一请求。
然而,第三兵团位于南方,进驻朝鲜需要时间,彭德怀必须凭借战术拖延,保住战线,为援军争取宝贵时间。
为此,彭德怀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,成功拖延敌军攻势。
可陈赓因身体状况无法立刻赶到朝鲜,只能等到6月初气温回暖后才得以重新启程,带领第三兵团增援志愿军。
然而,这次增援的形势远不如之前顺利。战线拉长,后勤难以保障,前线战士缺乏充足粮食,甚至御寒衣物都短缺。
志愿军一度将“联合国军”击退到汉江南岸,但最终又被逼退至“三八线”附近,甚至遭遇重大挫折,令彭德怀怒火中烧。
虽然来得稍晚,陈赓凭借敏锐洞察力,迅速发现志愿军的主要问题,除了完善后勤补给外,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构筑坚固防御工事,以抵御美军先进装备,最大限度减少士兵伤亡。
陈赓研究发现,志愿军现有防御工事多借鉴了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沟壑结构,改进有限,甚至能看到日本防御工事的影子,比如著名的“猫耳洞”设计便源于日军经验。
回溯到百团大战期间,我军与日军在关家垴激战,日军利用开凿窑洞,构筑了密集坑道火力网,使我军付出惨重代价。
战后,刘伯承等高层曾实地考察日军防御工事,虽无特别之处,却注意到“猫耳洞”这种特殊洞口形态。
后来证明,“猫耳洞”能有效抵御炮弹轰炸,只要炮弹未击中洞口,洞内士兵几乎无恙。
我军迅速吸收这一经验,形成独具特色的防御体系。
借助此法,八路军曾创下三个连兵力歼敌860余人的惊人战绩。
因此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“猫耳洞”设计被广泛采纳并发挥巨大作用。
1951年底,彭德怀因病重,朝鲜战事大权逐渐交由陈赓掌控。
虽然坑道战术原本是士兵用来掩护防御的临时工事,但陈赓视其为宝贵财富,要求加速扩建坑道,推动其尽快在战场广泛应用。
在他的指导下,各类坑道工事如“猫耳洞”、“蛇形洞”、“Y形洞”、“工字形”和“鸡爪形”等逐步发展完善,经实战检验,均展现出极强防御能力,成为志愿军重要战术武器。
甚至新上任的“联合国军”司令李奇微也不得不感慨,与志愿军打攻坚战远比预想复杂得多。
因种种原因,陈赓后来不得不暂时返国,但他临别前修筑的坑道体系对志愿军后续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回国后,陈赓依旧牵挂朝鲜战局,时常关注前线动态。
两次入朝虽未领兵作战,但其才干获得毛主席高度认可,特别是在坑道战术取得成功后,1952年3月,毛主席再次命令他奔赴朝鲜战场。
这标志着陈赓第三次踏上朝鲜战场。
此时“联合国军”正积极准备夏季攻势,企图一举重创志愿军。
陈赓加快防御工事建设,连通大量坑道,涵盖食宿、卫生,并满足防空、防炮、防毒、防雨、防潮、防火和防寒等多重功能,内部结构错综复杂,令敌军无从摸清志愿军真实部署。
自3月底起,志愿军以营连为单位频繁发动攻击,坑道成为士兵们最坚实的屏障。
狙击手小组配合重机枪火力,精准打击敌军前线部队,炮兵则持续压制敌方阵地。
三个月内,志愿军斩杀敌军13000余人,战果辉煌。
这一年10月,坑道系统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。
随着志愿军逐步占领地面优势,“联合国军”认识到局势严峻,改变战术,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击。
美国反复权衡后,锁定进攻目标为朝鲜五圣山。
五圣山是通往朝鲜平原的最后屏障,一旦失守,美军坦克和战机将在平原肆虐,志愿军将陷入巨大危机。
范弗利特率领“联合国军”展开“摊牌行动”,上甘岭战役随即爆发。
10月12日起,美军开始猛烈炮击上甘岭597.7和538.7两个高地,数日内持续轰炸,火力如暴雨般倾泻而下。
仅三天,美军投下的炮弹量惊人,据不完全统计,一天内发射超过30发炮弹和500多枚航弹。
主峰被轰削两米,山头寸草不生,几乎无处躲避。
但志愿军坑道最薄处厚达七八米,宛如铜墙铁壁,成为美军无尽噩梦。
尽管初期为了保存实力,我军放弃高地,但随即在坑道站阶段奋力反击,利用地形优势夺回阵地。
双方你来我往,战斗转为胶着的拉锯战。
白天“联合国军”凭火力占据高地,夜晚隐藏坑道的志愿军反扑夺回阵地。
期间,志愿军克服饮水短缺、防火、防毒气攻击等多重难题,坑道战术显露成效。
在势均力敌之际,胜负关键在于双方的意志力较量。
为了最大发挥坑道优势,王近山采用“小兵群”战术,志愿军小分队行动灵活,快速穿插,令以营建制行军、行动笨重的美军头疼不已。
这场原计划5天结束的战役,竟然鏖战了43天,美军不仅未能攻占上甘岭,反而伤亡惨重,损失达3万人,成为美国抗美援朝最惨痛的耻辱之一。
凭借这场战斗,志愿军在国际上声名大振,中国由此大放异彩。
时至今日,上甘岭战役仍是美国西点军校的重点研究课题,成为军事学者津津乐道的传奇。
用两连兵力,抵挡装备精良的美军七个营,毫无疑问是军事史上的奇迹。
连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李奇微也不得不佩服,尤其在了解了志愿军亲自开凿的长达6200多公里坑道网后,不禁感叹:“陈赓不是来打仗的,他是来修建地下长城的!”
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听闻坑道战术后,也由衷感慨:“用这种方式打上二十年,也无法攻破鸭绿江!”
这也是美国选择签订停战协议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朝鲜战争结束后,许多曾参与这场战役的美国士兵选择退役,且不愿再提及此事,可见这场战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心理阴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哪个平台是正规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